威信县安排部署2018年底前扶贫攻坚 “倒计时”工作任务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近期省、市关于脱贫攻坚系列会议精神,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威信县委、县政府安排部署2018年底前扶贫攻坚 “倒计时”工作任务。
一、2018年4月30日前“四类重点对象”全部有安全房居住2017年10月底前,全面启动安全住房保障建设工作,对“4类重点对象”C、D级危房进行维修加固和拆除重建,对425户无房户兜底建设。C级危房一律选择修缮加固方式予以改造;D级危房通过修缮加固能够达到安全要求的优先选择修缮加固方式改造,通过修缮加固达不到安全要求的选择拆除重建。严格管控建房面积,补助、贷款、奖励等标准严格按照威办发〔2017〕25号文件执行。2018年2月底前,完成791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危旧房改造和无房户建设;2018年4月30日前完成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住房保障建设,实现“4类重点对象”全部有安全房居住。
二是2018年6月底前易地扶贫搬迁户全部搬迁入住
完成易地扶贫搬迁整改工作,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及集中安置点建设,大力扶持发展产业,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能致富,切实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问题。
1.全面完成2016年7886人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任务,2017年10月底,全面找准问题并完成整改工作,对超面积建设、旧房未拆除、新房未入住等问题,全面整改收尾,2017年11月底前全部入住。
2.完成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采取城镇化安置方式,选址新建集中安置点,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扶持产业发展,实现搬迁与脱贫同步。2017年11月初,全面启动6个乡镇7个安置点建设。2017年10月底前,全面启动规模内4048人中未启动的2343人和规模外1779人的建设任务,力争2018年3月底以前完成建设,2018年6月底前搬迁入住。
三是2018年8月底前完成村组公路硬化1113公里,并启动建设1196公里村组公路硬化。
2017年10月底前,全面启动第一批村组公路硬化项目,工程涉及10个乡镇80个建制村,总里程1113公里,其中:宜毕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承建105公里,县交运局承建1008公里。2017年12月底前完成第一批建设项目工程总量的40%,2018年6月底前完成第一批建设项目工程总量的80%,2018年8月底前全面完成第一批村组公路硬化并投入使用。2018年6月,实施第二批村组公路硬化项目,启动建设1196公里村组公路硬化。
四是2018年8月底前在现有就业人数规模的基础上新增转移就业贫困劳动力4000人
把转移就业作为最直接最有效的脱贫方式,多措并举提高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人数,努力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1.不断完善贫困劳动力台账。更新完善《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登记表》,准确掌握劳动力的技能、受训、务工等信息,把台账数据作为确定培训内容、了解务工需求、提供就业岗位的参考。
2.加强就业技能培训。积极整合培训资源,提高订单式、菜单式培训班比例,确保培训一人就业一人。2018年8月底前完成5000人培训任务。
3.多渠道促进就业。采取召开企业家座谈会、组织专场招聘会、与县内重大工程项目协调就业等方式,千方百计组织劳动力稳定就业,2018年8月底前在现有就业人数规模的基础上新增转移就业贫困劳动力4000人,达到有条件的家庭户均稳定就业1人的目标。努力开发人居环境卫生保洁岗位、集镇工勤服务、县直机关事业单位工勤服务、路域清理保洁、河域清理保洁等公益岗位700个,定向提供给符合条件的贫困劳动力就业。落实生态扶贫政策,争取生态护林员指标,将有劳动能力的1000名贫困人口转化为生态护林员。认真做好贷免扶补工作,以创业带动就业,2018年8月底前,发放“贷免扶补”扶持创业贷款2790万元。
五是打好传统产业、优势产业增收翻身仗
按照贫困农户“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基本要求,依靠企业、大户、能人带动,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作用,着力培育优势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实现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目标。
1.抓传统“短平快”农产业生产。推广良种良法,对蔬菜、油菜、小麦、玉米、水稻等传统农业种植业进行组织化、规模化生产,提高产量和质量。2017年,发展秋冬农业生产41.75万亩,其中:晚秋作物11万亩、小春粮豆14万亩、小春油菜11万亩、冬季农业开发5万亩、特色种植0.75万亩。
2.大力培育优势产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大户作用,大力培育魔芋、中药材、猕猴桃、竹子等优势产业,逐步实现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2017—2018年新增种植猕猴桃1万亩、中药材1.5万亩、魔芋0.64万亩、竹子3万亩、菌材林2万亩、木本油料2.5万亩、经济林果0.53万亩;2018年实现马铃薯良种全覆盖,主产区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1163元以上。
3.抓畜牧业养殖基地建设。重点在牛、猪等畜牧产业上下功夫,统筹抓好其他畜种产业的发展。积极引导群众,结合当地实际,采取“群众自主饲养”“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元化饲养模式发展牛产业。2018年底前建成70个由合作社管理的养殖单元,通过“内育外引”发展年出栏300头以上的肉牛集中育肥规模场(企业)18户,建成一个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种养结合的肉牛标准化育肥示范场,能繁母牛达5.2万头,全县出栏肉牛3.6万头。大力推广“以龙头企业为平台、合作社为纽带、农户为主体”的生猪代养模式。2018年适度规模养殖出栏生猪比重达40%,全县生猪出栏率提高到140%,实现出栏生猪36万头的目标。
六是从2018年起,确保不因贫困而辍学
加大控辍保学力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建立健全教育贫困资助体系,确保贫困家庭学生不因贫辍学。
1.抓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抓好全面改薄、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等项目建设,加强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食堂建设,进一步完善优化教育硬件水平,切实改善办学条件。
2.加大控辍保学力度。建立控辍保学台账,实行动态管理,压实“两线六长”责任。落实控辍保学责任到人,“一人一案”精准制定控辍保学细化方案,实现辍学学生顺利返校,确保贫困户家庭无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扩大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规模,在特殊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尽可能让特教孩子掌握一定技能。初中和高中阶段没有因贫辍学现象,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保持在 100%;小学在校学生年辍学率控制在0.6%以下,初中在校学生年辍学率控制在1.8%以下。
3.完善教育贫困资助体系。建立贫困学生教育资助系统,降低贫困学生间的受助差异,确保人人享受资助。认真落实教育扶贫资助政策,加大对因学致贫、因学返贫家庭高中以上学生的持续资助力度。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除了享受原有各种教育补助政策之外,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在校期间均可申请每生每年3000元的“雨露计划”资金补助;接受大专(含高等职业教育)及以上在校生每人每年资助5000元,从2018年起,确保不因贫困而辍学。
七是建立兜底保障机制,确保贫困群众不因病致贫、不因病返贫
落实健康扶贫措施,加快出台我县健康扶贫方案,在2017年底前,建立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医疗费用兜底保障机制,确保贫困群众不因病致贫、不因病返贫。
1.2017年底前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医保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全额补贴,100%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2.基本医保门诊中一般诊疗费用个人自付部分由基本医保全额报销,年度最高报销限额提高到440元;门诊报销比例乡村两级提高到70%、县级提高到40%;对28种门诊疾病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80%。住院方面,乡镇卫生院不设起付线,最高报销比例不超95%,县级医疗机构报销比例达85%。
3.大病保险起付线降低50%,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封顶线提高50%。对9类15种大病的建档立卡贫困患者进行集中救治,救治费用实行按病种付费,由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实际报销85%,其中重性精神病和终末期肾病实际报销90%。
4.落实医疗救助制度和医疗扶助。取消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救助起付线,年度累计救助封顶线不低于10万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符合转诊转院规范住院发生的医疗费用,政策范围内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报销后达不到90%的,通过医疗救助报销到90%。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报销后,符合转诊转院规范住院治疗费用实际补偿比例达不到90%和个人年度支付符合转诊转院规范的医疗费用仍然超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部分,由县统筹资金进行兜底保障。
5.实行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和定点医疗机构“一站式”即时结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时,签订先诊疗后付费协议,无需缴纳住院押金,直接住院治疗,对确有困难,出院时无法一次性结清自付费用的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可签订分期还款协议,办理出院手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结算医疗费用时,实现“一站式”结算。
八是对没有劳动能力或通过开发式扶贫仍无法脱贫的家庭全部实行兜底脱贫
全面开展农村低保清理整顿工作,以扶贫线、低保线“两线合一”为导向,通过开展农村低保和特困供养精准识别,取消不符合条件的对象,对没有劳动能力或通过开发式扶贫仍无法脱贫的家庭全部实行兜底脱贫,将因病、因残或者其他原因造成家庭生活困难且符合条件的纳入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按照《威信县农村低保和特困供养精准识别工作方案》和《威信县农村低保和特困供养动态管理识别标准(试行)》要求,2017年10月底前通过“本人申请、入户调查、民主评议、联合审核、张榜公示”等程序确定低保兜底保障对象,低保A类220元/月、B类160元/月、C类110元/月,农村散居特困人员每人每月补助455元,根据我县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3252元,完成精准识别、按户施保、差额救助,确保精准兜底到人。